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7000名兒童死亡,3萬名兒童致聾,遭受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損傷的兒童則難以計數。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隨著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孩子們的便捷就醫、安全用藥更加牽動每一個家庭的神經。那么,家長對于兒童藥的認知現狀到底如何?有哪些不合理的使用習慣?兒童專用藥缺乏的問題為何總是得不到徹底解決?零售藥店的銷售行為又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家長:
城里的媽媽“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老家的老人“趕緊去輸液,孩子少受罪”
31歲的魏敏(化名)是山東菏澤人,來京工作近10年的她已經在北京安了家,也有了可愛的兒子。“小城市和大北京的觀念差異,在孩子用藥這件事上表現得特別明顯。”魏敏說,從懷上寶寶開始,和身邊為人父母的交流話題中,便少不了孩子的看病和教育問題。在大環境熏陶之下,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孩子要用兒童專用藥、不能將成人藥“酌減”給孩子用、用藥要聽從??漆t生建議……這些兒童用藥的理念已在她的心里扎根。
魏敏也想把這些理念和老家的親戚共享。無奈的是,她老公的弟弟一家和公公婆婆一直在農村生活,在很多老家人的觀念里,孩子一旦感冒發燒,就應該趕緊去輸液,才能好得快,孩子也少受罪。
不過,最近幾年出了幾次事兒,才促使老家人這一觀念出現了轉變的跡象。前兩年,有一個小寶寶因為發燒,在老家的一家診所里打針,結果發生了頭孢輸液過敏,送到醫院后,還是沒有搶救過來。后來,魏敏婆婆所在的村衛生室也發生了輸液過敏事件。“從那以后,我婆婆再也不催著小孫子一感冒就輸液了,但抗生素還是用得很勤。”魏敏說。
有一次,魏敏老公弟弟家的孩子持續咳嗽了好多天,魏敏就把醫生推薦的一種兒童專用止咳藥介紹給了婆婆和弟媳。婆婆后來告訴魏敏,這個藥他們給孩子吃了一次就不吃了,一是因為貴,二是效果差。
“我推薦的這種兒童藥30多元一瓶,的確不便宜。醫生告訴我,這種藥的作用機制是幫助孩子排痰,而不像一些成人藥是通過控制中樞神經來止咳??赡芤娦Р豢?,但是對孩子來講很安全。”魏敏說??墒?,婆婆還是轉而在藥店購買了一種成人用的、單瓶價格只需不到2元的溶液,“藥量自行減半”后喂給了孩子吃,確實很快止住了咳嗽。
今年6歲的辰辰(化名)的媽媽也是一名在北京定居的外地人。辰辰媽說:“懷寶寶那年,最火的新聞就是中國人普遍濫用抗生素、國人每年人均輸8瓶液等,每天跟這些新聞打交道,我當時就痛下決心,一定要把好抗生素這道關。”
辰辰媽說,孩子出生半年過后,會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免疫“防火墻”。所以,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在半歲后迎來這一轉變的副產品——幼兒急疹。具體表現就是持續高燒,兩天左右燒退,然后出小紅疹,再經過四五天才慢慢自行消退。
“辰辰也在半歲時經歷了這些。當時,孩子剛一發燒,我爸媽就很著急,大半夜非要我帶孩子去醫院??紤]到孩子是第一次生病,而且一上來就是39攝氏度多,我也有點慌神,于是就抱著孩子去了。量體溫、檢查血象……一通檢查后,醫生開了兩盒兒童用中成藥,一盒抗生素,然后就讓我們回家。”辰辰媽說。
在這個過程中,家人的態度明顯分化:辰辰姥爺一看醫生不給輸液,就認定北京的醫生沒有老家的有人情味、負責任,提出要么讓醫院輸液,要么換家醫院輸液。而辰辰媽在與醫生溝通后冷靜下來,頂住了老爸的壓力,堅持把孩子帶回家,甚至還決定,醫生開的藥,抗生素先不吃,自己在家給孩子物理降溫。好在孩子體溫第二天就恢復正常了。從那之后,辰辰媽在孩子用藥方面成了家庭中的“權威”。
然而,去年年底,辰辰突然開始發高燒,按照經驗,辰辰媽先給他吃中藥,物理降溫。兩天后,溫度基本恢復正常。然而,第三天早上,辰辰體溫不降反升,而且開始了咳嗽。趕緊去醫院后,辰辰被診斷為輕度肺炎,于是連著輸了3天抗生素,并給開了片劑回來吃了一個療程。“事后我意識到,都是自己按照經驗買藥,沒有咨詢醫生,才導致了肺炎,不然孩子不至于到輸液的程度。這對我來說是個教訓。”辰辰媽說。
魏敏和辰辰媽都認為,在城市中,習慣于上網學習、接觸各類健康教育機會多,家長獲取知識渠道的增多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容易“把自己當作醫生”。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出現了“打死不用抗生素”、長期經驗用藥、不斷質疑醫生并擅自更改治療方案等情況。因此,家長如何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習,怎樣將自我學習的成果與提高就醫用藥依從性相結合,并最終轉化為孩子治療效果的提升,這中間的平衡,還需要更好地探尋和把握。
藥店:
處方藥可以直接買,執業藥師只見證書不見人影
為了解目前零售藥店對于兒童用藥的銷售與兒童用藥安全的現狀,消息人士走訪了北京市的6家藥店后發現,與成人藥相比,藥店里兒童藥品種類很少,多為治療感冒、咳嗽、清熱、止瀉之類的藥品。
消息人士分別對6家藥店店員說:“我小孩拉肚子,想買一些藥,你這有什么合適的藥嗎?”其中5家藥店店員主動詢問了孩子的年齡,腹瀉程度,但對發病時間、藥物過敏史等沒有提及。另外1家藥店店員沒有詢問孩子的任何信息及癥狀,直接推薦藥品。
6家藥店推薦的藥品有所不同,有幾家甚至推薦了處方藥。據了解,按照我國相關規定,處方藥要有醫師的處方才能銷售,但藥店店員完全沒有按規定執行,有的表示“可以直接購買”,有的表示“登記姓名、電話即可購買”。當消息人士表示對藥店店員推薦的藥品的用法用量并不清楚時,僅有2家店員詳細介紹了藥物劑量、服用次數與天數、服用時間,其他4家藥店店員均表示請家長自行看說明書。所有藥店店員對藥物的副作用、禁忌只字不提。
消息人士還發現,雖然我國對開辦零售藥店的要求之一是必須配備相應數量的執業藥師,但一般藥店都是只有一兩名店員在場,并沒有佩戴標注其姓名、技術職稱的胸卡。還有一些藥店雖然將執業藥師的執業證書掛在墻上,但實際沒有真正的駐店執業藥師。
在東城區一家規模中等的藥店,記者拿起一種使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感冒藥品,該藥品外包裝上清晰注明“口服,一次2粒~3粒,一日三次,兒童酌減。”記者向藥店店員咨詢:“8歲的孩子,體重25公斤,‘兒童酌減’要減到多少?”該藥店店員顯得很迷茫:“這得問廠家吧,或者咨詢醫生。”記者進一步詢問:“能請店里的藥師解答一下嗎?”店員為難地表示,藥店并沒有專業藥師。
醫生:
我們承擔著法律風險,孩子承擔著用藥風險
歲末年初,又到了兒科最忙的時候。“今天門診總共看了170多個孩子,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2016年12月30日,華中地區某縣級醫院兒科劉大夫上完一天白班后,疲倦地接受了消息人士的采訪。
劉大夫告訴消息人士,如今,兒童藥的品種和劑型選擇變得越來越多。比如治療哮喘的藥孟魯司特鈉,原來這種藥只有片劑,一片是10毫克;但對于6個月齡以上、12個月齡的孩子來說,一次只能服用4毫克。怎樣把一片10毫克的藥精確地掰出4毫克,很考驗家長的水平。“好在近兩年,這個藥出了顆粒劑型。不再‘靠掰’之后,孩子的用藥量精確多了。”
雖說選擇變多,但總體來說,兒童專用藥缺乏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觀。消息人士從劉大夫所在醫院藥房得知,該院藥房全部登記在冊的藥品共有1320種,實際在售的大約1000種,其中兒童專用藥只有約30種。
“這30種常用藥,遠遠滿足不了孩子的用藥需求。還有許多藥是兒童和成人通用的,這些藥的用量便要醫生來定,抗生素就是典型。”在藥房工作的小楊告訴消息人士,在基層,孩子家長對抗菌藥物依然比較“迷信”,使用量也較大。但常用的抗菌藥物里,只有阿莫西林一種有顆粒劑型,其他的都只有片劑或膠囊。“聽說在一些??苾和t院,會有專門的藥師負責把孩子的藥進行再次分割。而我們這兒沒有這個條件,只能跟家長交代一聲,自己回家再分。”
除了藥品使用本身的問題,和家長的溝通難題,也實實在在地影響著臨床大夫的用藥決策。劉大夫說,冬天到了,孩子感冒發燒的很多,我們臨床上每天都會碰到心急火燎的家長。其實,孩子如果是37攝氏度多的低燒,又是病毒性感冒的話,按照原則是不需要服用退燒藥物的,更不需要輸液。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都是這么做的,但讓基層的許多家長接受這些還需要時間。“家長擔心孩子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開藥,家長就會一遍遍來問,因此造成的矛盾也很普遍。”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堅持自己的用藥決策嗎?劉大夫很干脆地回答:“不會!在患者態度強硬地堅持下,相信很少有醫生會堅持不開藥或不開液。對于這種現狀,家長、醫生以及全社會都應該反思。”
量身定制才能告別“掰剪抽”
許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經歷,去醫院給孩子開藥,常常出現“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劑量說明,但從藥房拿到的藥卻是成片的,要服用只能“靠手掰”。相關專家呼吁,兒童機體尚未發育成熟,全身組織和器官都還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功能不完善。用藥時,一個小小的誤差,可能造成終身遺憾。因此,兒童要用兒童藥,并且要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安全用藥。
兒童藥品不良反應是成人兩倍
“近幾年,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兒童藥物中毒現象也呈上升趨勢。兒童新陳代謝旺盛,調節能力差,對藥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張步泳說。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服藥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0~14歲兒童中,藥物中毒占所有因中毒就診比例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其中1歲~4歲兒童占比最大,占64%。
《白皮書》還顯示,84.9%的家長給孩子用藥存在安全隱患,多數家長安全用藥意識匱乏,不合理用藥甚至錯誤用藥頻現。例如,很多家長自行加減藥物劑量;為了孩子趕快好起來,讓孩子聯合用藥(一次服用兩種及以上藥物);將藥摻在牛奶、果汁中服用等。
??朴盟幐o張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藥劑科主任、主任藥師張君莉認為,造成兒童藥物使用不安全的原因之一是“少藥”,主要表現為兒童用藥的品種、劑型、劑量缺乏,大多數藥品缺乏臨床試驗數據,導致兒童使用成人藥,孩子服藥只能靠“掰”“剪”“抽”。
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35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中,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
“兒童藥品的劑型更適合糖漿劑、口服液、顆粒劑,但是把片劑轉換成適合兒童的劑型,藥物的穩定性需要大量的留樣觀察數據支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張君莉說,目前治療兒童感冒退熱和止咳藥、消化系統等常見病的普藥基本能滿足需要,??朴盟幘o張的狀況更為明顯,心血管疾病、神經科、腎病、風濕免疫等??萍膊∠鄬Ω狈和瘎┬?。例如心內科的治療用藥,基本都是片劑和膠囊劑。兒童每次用到一片的可能性很小,有時甚至需要1/4以下。為了準確用藥,護士要把藥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注射器抽進去,確定劑量。
關于華旭達藥業
華旭達藥業自成立之初,就將商標、品牌創建納入到企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致力于“建設全國最大的醫藥品牌運營商”,前瞻性地取得了華旭達®、好酷娃®、奧瑞拉®、美妍欣®和真古力健®等在內的66個注冊商標。其中,華旭達®為企業品牌,好酷娃®為兒童用藥類品牌,奧瑞拉®、美妍欣®和真古力健®等為新特藥類控銷產品專業品牌。
華旭達藥業以“馳名品牌、精益求精”作為經營理念,構建了以好酷娃®為核心品牌,其它品牌聯動的專業品牌推廣格局。“用好酷娃,做健康娃”,好酷娃®專注于“打造全國兒童系列用藥領導品牌”。好酷娃®旗下系列兒童用藥達20多個品規,結構齊全、品質高端,在業內首屈一指。好酷娃®歷經10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品牌建設,先后被認定為“武漢市著名商標”和“湖北省著名商標”,并于2013年12月27日起受《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的保護。湖北華旭達藥業好酷娃®品牌無論從市場占有還有市場覆蓋都進展非常迅速就是得益于品牌塑造上。